“少用……”写作法36例,让你的文字站起来说话
“少用……”写作法36例
作者:Ashida
少用,不是让你偷懒不写,像给文章剃了头,一样不能少干,而是让你把文章写得更“瓷实”,像蒸馒头去了虚泡泡,咬一口全是面味儿。这“少用”,就是给文章“瘦身”,去掉那些花里胡哨的累赘,让字儿跟字儿都站得直、说得响。
“少用……”写作法,就是“让字儿站出来说话”,别让一堆虚词儿挡在中间。就像剥洋葱,少用那些“皮”,多露出里面辣眼睛的芯。刚开始练可能觉得别扭,像穿惯了宽松衣服突然穿修身的,可穿久了就知道,修身的衣服更显身形。平时说话也一样,少用点“口头禅”,多说点“实在话”,写文章也就跟着顺了。
注意事项提前说,别把“少用”减成“秃瓢”:
1.“少用”不是“不用”,是“精用”
就像炖肉少放盐,不是不放,是让肉味自己飘出来。比如“很”字,该用的时候也能用,但得是那种没法用细节代替的“很”,比如“我很想你”,这时候用细节可能太绕,直接说反而实在。
2.“少用”要“看人下菜碟”
写日记可以随便点,写公文就得严谨点,但就算写公文,也别堆“鉴于”“综上所述”,能用“因为”“所以”说清楚的,别拽文。就像给老人做饭得软和,给年轻人做饭得有味儿,看读者是谁,调整“少用”的火候。
3.“少用”得“心里有谱”
别为了少用而少用,先想清楚你要表达的重点是啥。比如想写“冷”,重点是让读者感受到冷,那“少用”“很”字,就用“鼻涕泡冻得咔嚓响”来代替,要是没这想法,光想着“少用”,就容易写成流水账。
4.“少用”要“从小处练起”
先从少用“很”“非常”开始,再慢慢琢磨少用其他词。就像学走路,先站稳,再迈步。每天写日记时,刻意不用某个词,比如今天不用“突然”,明天不用“美丽”,练着练着,就知道咋用细节把话说活了。
5.“少用”后要“回头看”
写完读一读,看看有没有能“少用”的词还在那儿晃悠。比如读到“突然下雨了”,想想能不能改成“风先把晾衣绳吹得叮当响,雨就跟着来了”,多改几次,就能摸着门道了。
1.少用“很”“非常”这类“万能膏药”
注意:不是完全不用,是能用动作、细节、场景代替时,别偷懒甩“很”字。
老有人写“天很冷”“我很开心”,这“很”字就跟创可贴似的,哪儿都能贴,可贴多了就没劲儿了。试试:“北风跟小刀子似的,刮得耳垂儿生疼,往袖口缩手时,听见鼻涕泡冻得'咔嚓’响。”(用具体感受代替“很”);
写“非常累”——“后腰像被抽了骨头,往沙发上一瘫,脚后跟的疼顺着腿往上爬,连抬眼皮都觉得费劲儿,嗓子眼干得能冒火星子。”
2.少用“突然”“忽然”这类“偷懒开关”
注意:转折前埋点“伏笔”,比如风动、影子、声音,让变化更自然。
一写转折就“突然”,跟按了开关似的,太生硬。试试:“他低头系鞋带,余光瞅见影子里多了双鞋,鞋尖沾着泥,正慢慢往他脚边挪,鞋底蹭着地面的沙沙声,比心跳还响。”(用细节铺垫代替“突然”);
写“忽然下雨”——“晾在绳上的被单刚晒出太阳味儿,西边天的云就黑了脸,风先跑过来,把衣架吹得叮当响,紧接着,雨点儿就跟撒豆子似的,砸在铁皮棚上。”
3.少用“美丽”“漂亮”这类“模糊滤镜”
注意:别总给事物贴“美丽”标签,写写它的颜色、形状、动态,让读者自己看。
夸人“漂亮”,不如说哪儿漂亮。试试:“她蹲在台阶上择菜,阳光从树叶缝里漏下来,刚好落在她发旋儿上,那撮碎头发被照得透明,像撒了把金粉,手腕上的银镯子滑到小臂,碰着菜叶'叮’一声,比啥都好听。”(具体到细节);
写“美丽的花”——“那朵月季开在墙角,花瓣红得像掺了血,边沿却泛着白,像用细毛笔勾了边,清晨的露水挂在花瓣褶皱里,太阳一照,能看见里面映着小半个天。”
4.少用“大概”“差不多”这类“糊涂账”
注意:用具体数字、实物对比,比“大概”更让人信得过。
写“大概三点钟”“差不多一百米”,不如给个数儿或找个参照物。试试:“巷口的钟敲了三下,第三声还在半空飘着,他就踩着影子进了门,墙上的电子钟显示15:02,秒针正'嗒’地走过数字6。”(具体时间+细节);
写“差不多高”——“他往门框上一站,头顶刚碰到去年画的横线,那是给儿子量身高时画的,现在儿子的校服袖子已经短了两指,而他的头发,刚好蹭掉了横线上的半块墙皮。”
5.少用“心想”“心里想”这类“内心广播”
注意:心里的话让身体“说”出来,比直接“广播”更抓人。
别总直白写“他心想”,试试用动作、表情“露馅儿”。试试:“他把信封塞进抽屉最深处,手指在木头上蹭了蹭,又拿出来假装掸灰,喉结上下滚了滚,端起的茶杯停在半空,水都晃出来了,也没喝一口。”(动作暴露心思);
写“她很害怕”——“她攥着门把手的手指节发白,指甲掐进木门缝里,耳朵贴在门上听,睫毛抖得像停在水面的蜻蜓,脚底下的拖鞋早被蹭到了一边,光脚踩在地板上,凉得直打颤。”
6.少用“于是”“因此”这类“逻辑硬拐”
注意:用事件发生的顺序和细节暗示因果,比“于是”更自然。
因果关系别总靠“于是”连接,用场景让读者自己悟。试试:“灶台上的粥咕嘟咕嘟冒泡泡,溢出的米汤在瓷砖上爬成白痕。她盯着白痕看,直到闻到糊味儿才跳起来,锅盖掀开时,满屋子都是焦糊气,跟她昨天掉在洗衣机里的羊毛衫一个味儿。”(前因后果藏在场景里);
写“所以他迟到了”——“地铁门在他鼻尖前'啪’地关上,屏幕上显示'下一班列车12分钟后’。他盯着数字看,直到它变成11,才转身往出口走,脚底下的瓷砖反光,映出他领带歪斜的影子,跟他今早出门时撞翻的牛奶盒一样歪。”
7.少用“总的来说”“总而言之”这类“总结大锤”
注意:用具体场景收尾,比喊口号更让人心里发暖。
结尾别总拿大锤砸读者,用个画面让读者自己琢磨。试试:“他走时没带伞,雨越下越大,我站在窗台看,他的背影越走越小,最后变成雨幕里一个模糊的点,跟他去年冬天离开时一模一样,只是这次,他手里没提那个印着红双喜的旧皮箱。”(用画面代替总结);
写“总之很感动”——“她把煮好的鸡蛋塞我兜里,蛋壳还烫着,隔着裤子都能感觉到。我走出去老远,回头看,她还站在胡同口,棉袄扣子没扣严,风吹着衣角,像片落单的叶子,手里还攥着我忘在桌上的围巾。”
8.少用“众所周知”“大家都知道”这类“强行共识”
注意:让读者从具体人和事中自己得出结论,别硬塞“共识”。
别替读者做决定,摆事实就行。试试:“楼下王大爷每天五点半准时扫院子,扫帚头磨得跟秃鹫羽毛似的,'沙沙’声能从东头传到西头。有天他没出来,院里的落叶堆了脚面,路过的张婶踩上去'咔嚓’响,才发现平时嫌吵的声音,没了还真不习惯。”(用事实代替“众所周知”);
写具体事实——“菜叶子上的水珠掉在地上,引来蚂蚁排队。隔壁小虎把棉袄脱了系在腰上,追着蝴蝶跑,鼻涕流到嘴唇上都顾不上擦,春天好不好,看他裤腿上的泥点子就知道了。”
9.少用“惊天动地”“翻天覆地”这类“夸张喇叭”
注意:夸张要落在具体细节上,比如吃饭速度、糖画晃动,比喊“惊天动地”更实在。
夸张别喊破嗓子,用细节“悄悄使劲”。试试:“他把获奖证书塞进抽屉最底层,压在磨破的作业本下面。可晚饭时,他扒饭的速度比平时快了三倍,筷子碰到碗沿'当啷’响,妈妈盛第二碗饭时,看见他嘴角压不住的笑,把饭粒都抖到了桌上。”(用小动作显“大激动”);
写夸张动作——“画晃得像流星。卖糖葫芦的大爷嗓子都喊哑了,可糖葫芦串还是'唰唰’地少,我挤在人缝里,感觉衣服扣子都快被挤掉了,鞋底跟地面摩擦的声音,都被叫好声盖没了。”
10.少用“首先、其次、然后”这类“流程表”
注意:把步骤藏在做事的过程和感受里,像唠家常一样说出来。
讲故事别像列清单,用时间或场景串起来。试试:“晨光刚爬上窗台时,她在熬粥,勺柄撞着锅沿'叮叮’响。等粥面上浮起金黄的油花,儿子背着书包冲进来,鞋带没系好,在门槛上绊了个趔趄。送他出门时,巷口的槐树正往下掉花,有朵正好落进儿子的书包带子里,像个偷偷跟着的小太阳。”(用时间+画面代替“首先其次”);
写“做事步骤”——“发面得先用温水化开酵母,水太热会烫死酵母,太凉又发不起来。我把手指伸进水里试温,感觉跟摸小猫肚皮似的温乎,才敢倒进去。揉面时得顺着一个方向,面团从粘手到光滑,得揉够二十分钟,等面团涨到原来两倍大,戳个洞不回缩,才算好。”(用感受+动作代替流程词)
11.少用“据说”“听说”这类“甩锅表述”
注意:把“听说”的事落地到具体事物上,比如老树、照片,让它有根儿。
能核实的别“据说”,不能核实的就写亲眼见的。试试:“邻居李姐说她老家的柿子树有百岁了,我去看时,树干粗得要两个人抱,树皮裂开的缝里能塞进拳头,枝桠上挂着晒干的玉米棒子,风一吹,'哗啦’响,比村口的老钟摆还准时。”(把“据说”变成亲眼所见);
写“听人说的事”——“我妈总说我小时候能吃,一顿能喝三碗粥。前几天翻出旧照片,看见我坐在小板凳上,手里攥着比脸还大的窝头,嘴角沾着黄渣渣,眼睛盯着锅里,跟我家现在看见肉就直勾勾的狗一个样,这事就算没亲记着,也信了。”(用照片+类比代替“听说”)
12.少用“可能”“或许”这类“犹豫词”
注意:“可能”后面跟上具体的观察或猜想,别让它飘着。
拿不准的事也别总“可能”,写写你看到的可能性。试试:“窗台上的多肉叶子蔫了,可能是水浇多了,也可能是晒狠了。我摸了摸盆土,潮乎乎的,又把花盆挪到半阴处,看见叶片尖端挂着个小水珠,像哭出来的汗,也许它只是跟我一样,中午贪凉吹了风。”(把“可能”变成具体观察和猜想);
写“不确定的事”——“楼道里的声控灯时亮时灭,或许是接触不良,或许是该换灯泡了。我昨晚路过时跺了三脚,灯闪了两下灭了,墙皮缝里漏出的风,吹得楼道像口空水缸,'呜呜’响,说不定灯也怕冷,懒得亮。”(用动作+联想代替“或许”)
13.少用“重要的是”“关键是”这类“划重点吆喝”
注意:把重点藏在前后对比或细节感受里,比喊“关键是”更扎心。
重点别吆喝,用对比或细节让读者自己找。试试:“他送我一支钢笔,不是啥名牌,笔帽上还有道划痕。可我用它写作业时,墨水从来不会洇纸,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,像小猫舔爪子似的舒服。后来丢了,才发现贵的钢笔写出来的字,跟这道划痕比,都少了点温度。”(用对比显重点);
写“关键的事”——“奶奶临终前塞给我一块手帕,蓝底白花,边角都磨毛了。我一直收着,有次搬家差点扔了。直到有天闻到樟脑丸味,突然想起小时候发烧,奶奶用这块手帕蘸了温水,擦我额头,帕子上的肥皂香混着她手上的膏药味,比啥退烧药都管用,这才明白,重要的不是手帕多好看,是上面有她的味儿。”(用回忆+感受显关键)
14.少用“总的来看”“整体而言”这类“万能总结”
注意:用一个能代表整体的细节或画面收尾,比“总的来看”更有画面感。
总结别玩虚的,用个具体画面收束。试试:“整个秋天,他都在扫落叶,麻袋堆得比人高。昨天起了霜,落叶扫完了,他坐在墙根下晒太阳,手里捏着片没扫干净的梧桐叶,叶面上的纹路像极了他手背的皱纹,风一吹,叶子和他的手一起抖了抖,这个秋天就算过去了。”(用画面总结季节);
写“整体感受”——“在老家待了半个月,每天跟着爸妈下地。走的时候,后备箱塞满了南瓜、玉米,还有妈妈腌的咸菜。车开出村口,后视镜里看见他们还站在那儿,爸爸手里夹着烟,烟都快烧到手指了,妈妈在抹眼睛,车开远了,那些人和东西都变小了,可后备箱里的南瓜味儿,一直往我鼻子里钻,比城里任何香水都浓。”(用具体场景和气味总结感受)
15.少用“基本上”“大体上”这类“差不多先生”
注意:把“基本上”落实到具体数字、部位或动作上,别让它含糊过去。
“差不多”就别写,要写就写差多少。试试:“他说考试'基本上’都会,可发卷子时,手指在桌肚里揪着衣角,把校服布料都揪出了褶子。等卷子摊开,我看见他错题本上画了三个哭脸,旁边写着'差3分就及格’,那3分,跟他平时上课溜号的次数一样多。”(写清“差不多”的具体差距);
写“大体上完成”——“墙面刷漆说'大体上’好了,可凑近看,墙角还有块没刷到,像块补丁。我爸蹲在地上补漆,头发上沾着白漆,跟突然长了白头发似的,他说'差不多就行’,可刷完后,又拿砂纸把边角磨了半天,直到跟周围一样光滑,才直起腰,腰'咯吱’响了一声,跟他年轻时修自行车时的动静一样。”(用细节显“大体上”背后的认真)
16.少用“其实”“实际上”这类“反转提示”
注意:用前后矛盾的行为或细节来体现“其实”,比直接说“实际上”更有冲击力。
反转别提前喊,用事实“打脸”。试试:“他总说自己记性差,钥匙都能忘在家里。可我生日那天,他从兜里掏出个盒子,里面是支我念叨了半年的钢笔,笔帽上刻着我的小名,他说'路过文具店顺便买的’,可我知道,那家店在城市另一头,他上周加班到半夜,就是为了绕路去买。”(用行为反转语言);
写“其实很在乎”——“妈妈总说'我不爱吃鱼肉’,每次都把鱼肚子上最嫩的肉夹给我。有次我假装没看见,把肉夹回她碗里,她趁我不注意,又夹了回来,还说'刺多,我嫌麻烦’。后来我偷偷看见她躲在厨房,把我吃剩的鱼骨头啃得干干净净,像啃什么宝贝似的,那一刻才明白,她不是不爱吃,是想把最好的留给我。”(用细节暴露真相)
17.少用“不得不”“没办法”这类“被动甩锅”
注意:少强调“不得不”,多写写在局限里你做了啥,更有力量。
少给自己找“不得不”的理由,写写你主动做了啥。试试:“都说'不得不’加班,可我看见老王每天下班前,把第二天要干的活列成清单,回家陪孩子写完作业,再打开电脑干。他说'不是不得不,是想早点把活儿干完,周末能带孩子去公园’,现在他桌上的绿萝,比谁的都长得旺。”(变被动为主动);
写“没办法的事”——“都说'没办法’,孩子得老人带。可我同事小李,每天早上五点起床,把孩子送到姥姥家,再赶地铁上班,晚上接回来后,边做饭边给孩子讲故事。她说'不是没办法,是想让孩子睡前能看见我’,现在她儿子画的全家福里,爸爸妈妈的手都拉着他,比啥都暖。”(写主动解决的办法)
18.少用“以来”“以后”这类“时间模糊词”
注意:用具体事件、行为或事物变化来标记时间,比“以来”“以后”更清晰。
时间别模糊,找个具体参照。试试:“从去年秋天以来,他就没笑过。直到那天,他儿子把满分试卷举到他面前,阳光正照在试卷右上角的红勾上,像个小太阳。他蹲下来抱儿子时,我看见他后颈的白头发少了些,后来才知道,他偷偷染了发,想在儿子结婚前,看着还年轻点。”(用事件+细节标时间);
写“以后的变化”——“自从奶奶去世后,爷爷就不爱说话了。直到有天,他开始在阳台种菜,每天早上戴着老花镜,给小葱浇水,水珠掉在他布满皱纹的手上,像落了片新叶子。现在他的窗台摆满了盆盆罐罐,每次跟人说话,先聊的不是天气,是他种的辣椒又结了几个。”(用具体行为显时间流逝)
19.少用“相关”“有关”这类“模糊关联”
注意:把“相关”“有关”变成具体的人、物、事,别让它飘在半空。
啥相关?说清楚。试试:“小区公告说'将开展相关整治’,没几天,楼下堆了十年的旧自行车就被清走了。张大爷看着空出来的墙角,蹲在那儿抽了袋烟,烟锅子敲在砖头上'当当’响,那地方以前停着他老伴儿的二八杠,车筐里总放着买菜的布兜,跟他现在手里揉的布兜一个花色。”(把“相关”落实到具体事物);
写“有关部门”——“都说'有关部门’会处理,可路灯坏了半个月,没人来修。那天晚上,老王自己扛着梯子来了,手里攥着从五金店买的灯泡,梯子腿在地上打滑,他就垫了块砖。灯泡换上时,光打在他汗津津的脸上,跟他儿子考上大学时,电视里的光一个样,后来才知道,他儿子就是'有关部门’的。”(写具体人做具体事)
20.少用“某种”“有些”这类“打马虎眼”
注意:把模糊的“某种”“有些”变成具体的气味、人、动作,让读者能“抓住”。
“某种”是哪种?“有些”是哪些?试试:“他身上有种熟悉的味道,不是香水,也不是肥皂。直到那天,他蹲在地上帮我系鞋带,领口蹭到我鼻尖,是晒过太阳的被子味,混着点洗衣粉香,跟我爷爷以前抱我时的味道一样,我突然想起,爷爷去世那年,也是穿的这件蓝布褂子。”(把“某种”具体化);
写“有些人”——“有些人你说不出哪儿好,但就是忘不了。像胡同口修鞋的刘大爷,每次给我补鞋,都多钉块胶皮,说'姑娘家走路费鞋’。他手背上的疤,是有次为了给我捡掉进阴沟的发卡划的,现在胡同拆了,可每次路过修鞋摊,我都要看看,有没有手背带疤的大爷,坐在小马扎上,手里拿着锥子'嗒嗒’敲。”(把“有些人”落实到具体人具体事)
21.少用“逐步”“逐渐”这类“慢镜头模糊”
注意:把“逐步”“逐渐”拆成具体的阶段和动作,像放电影一样给读者看。
“逐步”怎么步?“逐渐”怎么渐?试试:“他戒烟的第一天,把打火机扔了,手却总往口袋里摸。第二天,看见同事抽烟,他咽了口唾沫,跑到楼梯间啃苹果。第三天,他办公桌上多了盒口香糖,包装被捏得皱巴巴。到第十天,他路过烟摊时,脚步没停,可我看见他盯着烟盒的眼神,像看一个戒了很久的老朋友。”(用每天的具体动作显“逐步”);
写“逐渐变化”——“奶奶的眼睛逐渐看不清了,先是穿针得凑到灯底下,后来报纸上的字要拿放大镜看。有天我回家,看见她把我的照片摆在床头柜上,用手指一遍遍摸我的脸,嘴里念叨'丫头该剪头发了’,可照片上的我,头发早长长了,她却看不见了。”(用具体行为和细节显“逐渐”)
22.少用“过于”“过分”这类“批判标签”
注意:用具体事件和背后的原因代替“过于”的评判,让读者自己判断。
别轻易给人事物贴“过于”的标签,摆事实就行。试试:“有人说他'过于’节俭,衬衫袖口磨破了还穿。可我看见他把省下来的钱,偷偷塞给胡同里没儿女的李奶奶,每次都说是'捡的’。李奶奶去世后,他穿了件新衬衫来送葬,袖口笔挺,可眼睛红肿得像烂桃子,那是我第一次见他穿新衣服,却比穿破衬衫时更让人心酸。”(用事实代替批判);
写“过分的行为”——“都说她对孩子'过分’严厉,考试99分都要骂。有次家长会,她蹲在教室门口,给儿子揉被书包磨红的肩膀,说'不是非要你考满分,是怕你长大了,被生活考倒了,不知道怎么扛’。阳光照在她后颈,那儿有块胎记,跟她儿子胳膊上的一模一样,原来严厉背后,藏着块怕被晒着的软肉。”(用语言和细节显用心)
23.少用“鉴于”“基于”这类“书面拐棍”
注意:把书面化的“鉴于”换成老百姓常用的“因为”“看在”,再加点场景,更接地气。
写大白话就别拄“鉴于”的拐棍,用“因为”“看在”就行。试试:“鉴于天气不好,活动取消了。”换成“因为雨下得跟瓢泼似的,院儿里的积水都能养鱼了,广场舞大妈们瞅着天直摇头,李大爷举着喇叭喊'散了散了,等太阳把地晒干了再来’,活动就这么黄了。”(用口语化原因+场景代替);
写“基于某种考虑”——“基于对老人的照顾,小区装了电梯。王奶奶第一次坐电梯,手紧紧攥着扶手,电梯往上走时,她眼睛瞪得溜圆,直念叨'比爬楼梯快多了’。现在她每天都坐电梯下楼晒太阳,跟人唠嗑时,总拍着电梯门说'看在这铁盒子的份上,我得多活几年’。”(用具体人和感受代替)
24.少用“予以”“给予”这类“客气疏离”
注意:把“予以”“给予”换成“给”“帮”等动词,再加点人物对话和动作,更亲切。
别跟读者客气,用“给”“把”就行。试试:“公司将予以奖励。”换成“老板把红包拍在我桌上,'啪’一声,比我上个月迟到扣的钱响多了。他说'小子,这次干得漂亮,红包拿着,下次再搞砸了,我把你电脑砸了’,可我看见他转身时,嘴角翘得比红包还高。”(用动作+口语代替);
写“给予帮助”——“邻居大哥给予了我很多帮助。有次我搬家,他下了班就来,扛着衣柜往楼上走,汗把T恤都浸透了,像刚从水里捞出来。我递水给他,他摆摆手说'谢啥,你上次帮我看孩子,不也没要钱吗’,现在他儿子见了我,比见他亲爹还亲,老远就喊'阿姨,我爸又说要帮你搬家了’。”(用具体事件+口语对话代替)
25.少用“倾向于”“侧重于”这类“选择犹豫”
注意:用具体的选择、行为来体现“倾向于”,比说空话更实在。
想选啥就直说,别“倾向于”。试试:“我倾向于选择简单的生活。”换成“我就喜欢下班回家,煮碗面条,卧个鸡蛋,边吃边看楼下的猫追蝴蝶。上周朋友喊我去蹦迪,我在迪厅里捂着耳朵,觉得那音乐还没我家油烟机响得顺耳,还是面条配猫叫,对我胃口。”(用具体选择+对比代替);
写“侧重于某方面”——“他侧重于工作,很少回家。可上周他儿子生日,他偷偷请了假,躲在教室后门看儿子表演节目,手里攥着给儿子买的变形金刚,跟做贼似的。班主任拍他肩膀时,他吓得把变形金刚掉在地上,'咔嚓’一声,跟他平时在公司训人时的嗓门一样响,原来他侧重的,从来不是工作。”(用具体行为暴露真实侧重)
26.少用“范畴”“领域”这类“大帽子”
注意:把“范畴”“领域”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上,别让它飘在天上。
别戴“范畴”的大帽子,钻到具体事儿里说。试试:“在教育范畴内,需要关注孩子的兴趣。”换成“我家楼下的幼儿园,现在不逼孩子背乘法表了,改让他们在院子里挖蚯蚓。小王儿子天天回家满手泥,说'蚯蚓像会动的巧克力’,有天他看见电视里讲蚯蚓松土,突然喊'我知道,跟我挖的一样!’,这比背会'二五一十’,眼睛亮多了。”(用具体场景代替);
写“某领域的事”——“在科技领域,创新很重要。我爸用了十年的老年机,昨天突然换成了智能机,鼓捣了一晚上,学会了用微信发语音。今早他给我发了条语音,说'丫头,这手机比你给我买的按摩器好用,能看见你脸’,声音抖得跟他第一次摸电脑时一样,其实创新不就是这样吗?让老爷子能看看闺女的脸。”(用具体人和感受代替)
27.少用“现象”“情况”这类“概括标签”
注意:把“现象”“情况”拆成具体的人、事、画面,让读者看见实实在在的东西。
别总贴“现象”标签,讲讲这“现象”是啥样。试试:“校园里存在攀比现象。”换成“小林把新球鞋藏在书包里,怕同学看见。可上周运动会,他穿旧布鞋跑了第一,班主任把他抱起来时,他裤腿往上卷着,露出补丁摞补丁的袜子,全班突然都不说话了,后来没人再比谁的鞋贵,比的是谁跑得多快,这现象,就跟他袜子上的补丁似的,被阳光晒得暖烘烘的。”(用具体事件显“现象”);
写“某种情况”——“现在存在低头族情况。地铁里,人人都盯着手机,我旁边的姑娘,手机屏碎得像蜘蛛网,还在刷。有次到站,她差点摔了,旁边的大爷伸手扶了她一把,说'丫头,路比手机屏结实’,姑娘抬头时,我看见她眼睛比手机屏还亮,那一瞬间,低头族的情况,好像被大爷的手掰过来了一点点。”(用具体场景和互动显“情况”)
28.少用“无疑”“绝对”这类“死磕断言”
注意:用具体的事实、细节代替“无疑”“绝对”,让读者自己判断,更有说服力。
别把话说死,留点余地,用事实说话。试试:“他无疑是最努力的。”换成“他桌上的台灯,每天亮到后半夜,灯罩都被烤得发黄。有次我半夜起来喝水,看见他趴在桌上睡了,手里还攥着笔,纸上画着没解完的数学题,旁边放着吃了一半的面包,都硬得能砸核桃了。是不是最努力的我不知道,但他桌上的面包渣,比我见过的任何人都多。”(用事实代替断言);
写“绝对的事”——“有人说'绝对’考不上大学。可老张儿子,高三时还在工地搬砖,晚上在工棚里借手电筒看书。高考那天,他穿着沾着水泥的衣服进了考场,笔袋里装着工地捡的铅笔头。后来他收到录取通知书时,正在吊车上干活,阳光照在红纸上,跟他爸焊铁时溅出的火花一个样,是不是'绝对’考不上?问问他手里的通知书就知道了。”(用具体经历反驳断言)
29.少用“然而”“但是”这类“硬转折词”
注意:用前后矛盾的行为、场景来体现转折,比“然而”更自然,也更有味道。
转折别靠“然而”硬拐,用场景对比“软转”。试试:“他说要戒烟,然而没几天又抽上了。”换成“他把打火机锁在抽屉里,钥匙挂在脖子上。可昨晚我路过他家楼下,看见路灯下有个影子,烟头一明一灭,像颗掉在地上的星星。等他上楼时,我闻到他袖口的烟味,比锁在抽屉里的打火机味还浓,原来有些东西,锁得住打火机,锁不住藏在肺里的瘾。”(用画面对比显转折);
写“但是的情况”——“她说再也不理他了,但是……那天他加班晚归,看见楼道里亮着盏小灯,是她用充电台灯放在楼梯口,旁边贴着纸条:'小心台阶’。他踩在灯光里,听见自家门'咔哒’响了一声,门缝里漏出的光,跟台灯的光一样暖,'但是’后面的话,没说出来,却比啥都响。”(用细节行为显转折)
30.少用“通过”“经过”这类“过程模糊词”
注意:把“通过”“经过”拆成具体的动作、时间、感受,让过程看得见摸得着。
“通过”了啥?“经过”了啥?说清楚。试试:“通过努力,他成功了。”换成“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,对着镜子练发音,舌头都磨出了泡。有次参加比赛,话筒突然没声了,他就扯着嗓子喊,喊得脖子上的青筋都爆出来,像爬着几条蚯蚓。评委说他'声音像砂纸磨木头,难听却实在’,后来他拿了奖,奖杯底下刻着'送给那个把舌头磨成砂纸的人’。”(用具体努力过程代替);
写“经过某过程”——“经过治疗,奶奶的病好多了。她在医院每天做康复训练,抓握力球抓得指关节发白,走步机上走得满头大汗。有天她突然抓住我的手,说'丫头,奶奶能攥住你了’,我感觉她的手还是很软,可那股子劲儿,跟她年轻时拽着我不让我乱跑时一样大,原来'经过’不是说说而已,是把力球捏变形,把走步机走得'咯吱’响。”(用具体训练动作显“经过”)
31.少用“相关人士”“有关方面”这类“隐身人”
注意:把模糊的“相关人士”“有关方面”写成具体的张三李四,让他们有血有肉。
别让“相关人士”隐身,写出具体是谁。试试:“相关人士表示会处理。”换成“物业张大爷表示会处理。他扛着梯子来修路灯,梯子缺了个脚,他就垫了块砖。灯泡换上时,他摔了一跤,膝盖磕在地上'咚’一声,比路灯亮起来的声音还响。现在每次路过那盏路灯,我都看见灯罩上有块补丁,跟张大爷裤子上的补丁一个颜色,原来'相关人士’就是那个膝盖上总带着伤的老头。”(把“相关人士”落实到具体人);
写“有关方面的说法”——“有关方面说要整改。三天后,胡同口的垃圾站清干净了,还搭了个遮雨棚。我看见环卫工李姐在棚子下擦汗,她说'领导来检查时,我跟他说下雨天垃圾沤得臭,没想到他真记住了’。现在遮雨棚下挂着李姐的草帽,风吹着帽绳晃悠,比'有关方面’的说法实在多了。”(用具体人和细节显“有关方面”)
32.少用“一般来说”“通常情况下”这类“经验主义”
注意:用具体的、不一般的人和事,打破“一般来说”的惯性思维,更有意思。
别总拿“一般来说”说事,讲讲不一般的情况。试试:“一般来说,秋天树叶会变黄。”换成“巷口那棵老槐树,秋天叶子没黄,却落了。王奶奶说'这树跟我似的,老了,等不到变黄就想回家了’。可我看见落叶底下,冒出了嫩红的新芽,像树偷偷藏起来的春天,原来'一般来说’的秋天,也藏着不一般的念想。”(用特殊案例破“一般”);
写“通常情况”——“通常情况下,冬天河面会结冰。可去年冬天特别暖,河面上漂着片枫叶,红得像团火。我看见有只小麻雀站在枫叶上喝水,爪子冻得通红,却不肯飞走,原来'通常情况下’的冷,也有让小麻雀留恋的暖。”(用具体画面破“通常”)
33.少用“一定程度上”“在某种意义上”这类“中庸话术”
注意:把“一定程度上”“某种意义上”落实到具体的数字、事件、感受上,别让它成为搪塞的借口。
别玩“中庸”,说清楚是啥程度,啥意义。试试:“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题。”换成“新修的路灯,让胡同口的抢劫案少了三起。李奶奶现在敢晚上出门倒垃圾了,她孙子说'奶奶倒垃圾的时间,比动画片片头还准时’。路灯杆上还挂着李奶奶缝的布兜,里面装着给晚归人留的手电筒,这'一定程度’,是能让老太太摸着黑也敢走的程度。”(用具体事件显“程度”);
写“某种意义上的成功”——“他没考上大学,却在某种意义上成功了。他回家种地,把盐碱地改成了果园,现在每到秋天,树上的苹果红得像挂了满树的小灯笼。路过的学生们会来写生,他就搬个马扎坐在旁边,听孩子们讲大学里的事,风吹过果园时,苹果叶子'沙沙’响,跟他年轻时课堂上的翻书声一个样,这'某种意义’,是他种出的苹果比课本还甜的意义。”(用具体感受显“意义”)
34.少用“涉及”“包括”这类“范围模糊”
注意:把“涉及”“包括”后面的内容具体化,像摆地摊一样摊开给读者看。
涉及了啥?包括了啥?列出来。试试:“活动涉及多个方面。”换成“社区活动包括修鞋、理发、量血压。修鞋的刘大爷,一上午钉了23双鞋,锥子扎进鞋底的声音'嗒嗒’响;理发的张婶,给王奶奶剪了个新发型,王奶奶对着镜子笑,露出缺了颗牙的嘴;量血压的小护士,给李大爷量完后,偷偷在他药盒上画了个太阳,说'看见太阳就吃药’,这'多个方面’,是能让老爷子们脚上不磨泡、头上不毛糙、心里不发慌的方面。”(用具体内容代替);
写“包括的内容”——“他的包里包括很多东西。有给女儿买的发卡,粉色的,上面镶着假钻石;有给妻子买的药膏,治她总疼的膝盖;还有半块干面包,是他自己的午饭。昨天他挤地铁时,包被挤破了,发卡掉在地上,一个小姑娘捡起来还给他,说'叔叔,这个像我妈妈丢的那个’,这'包括’的东西,是比包还重的惦记。”(用具体物品显“包括”)
35.少用“进一步”“再一步”这类“模糊推进”
注意:把“进一步”“再一步”变成具体的、能看见的动作或事物,让“推进”有迹可循。
“进一步”干啥?“再一步”咋走?试试:“公司将进一步拓展业务。”换成“老张的包子铺要'进一步’了,他打算多卖一种馅——梅干菜肉的。他每天凌晨三点起来炒梅干菜,油锅里的滋滋声,比闹钟还准时。昨天他试做了一锅,给每个老顾客都送了一个,王阿姨吃完说'跟我老家的味道一样’,现在包子铺的玻璃上,贴着'新馅试吃,不好吃不要钱’,这'进一步’,是锅里多飘出的那股梅干菜香。”(用具体行动显“推进”);
写“再一步的计划”——“她的再一步计划,是学会用电脑。儿子给她买了台二手电脑,她戴着老花镜,一个键一个键地按,嘴里念叨着'A在这儿,B在那儿’。有天她给我发了条邮件,主题是'丫头,妈学会了’,邮件内容是空的,可我知道,她为了发这个空邮件,把键盘擦了十遍,这'再一步’,是她指尖磨出的茧子,比键盘上的字母还硬。”(用具体动作显“计划”)
36.少用“综上所述”“由此可见”这类“结案陈词”
注意:别用“综上所述”封死读者的想法,留个具体的细节或疑问,让故事在读者心里接着跑。
别忙着“结案”,留个尾巴让读者琢磨。试试:“综上所述,他是个好人。”换成“他走后,抽屉里还留着半管冻疮膏,是给胡同里的乞丐准备的。现在冻疮膏干了,像块冻住的眼泪,可每次下雪,还是有人往他常坐的墙根下,放双厚袜子。是不是好人,要看雪化了以后,袜子有没有被穿走,而不是我现在说啥。”(用细节留悬念);
写“由此可见的结论”——“由此可见,努力总有回报。可小李努力了三年,还是没考上研究生。他把参考书锁进柜子,却每天去图书馆帮阿姨整理书架,书脊上的灰,蹭得他袖口都是白的。有天他整理到一本《昆虫记》,里面夹着张纸条,是五年前他写的'要考农大研究昆虫’,现在纸条黄了,可他帮图书馆阿姨找到的那只迷路的蝴蝶,翅膀上的花纹,比任何录取通知书都漂亮,'由此可见’的回报,说不定藏在你没注意的地方。”(用意外发现破“结论”)
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